本文作者:成语接龙故事

那些“跑偏”了的成语


感同身受

“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,有的只是冷暖自知。”寂寥的寒夜里,独自一人喝下这碗暖暖的鸡汤,精神一振,仿佛一切困难不过沧海一粟罢了。然而,如果追溯成语本意,这碗炫词鸡汤未免带着一丝尴尬。

感同身受,语出《晚清文学丛钞·轰天雷》第二回:“再者北山在京,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,感同身受。”本意是指心里很感激,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,多用作代别人向对方表示谢意的话。譬如出处文中,请托人求对方照顾北山,自己代北山先感谢一番,按现在的说法就是:我代北山谢谢您嘞。本来用法更偏向于客套话。

但是后来用这个成语的场景已远不止代人致谢,而且基本上都偏离了本来意思,向“身有同感”靠拢。趋势之盛,乃至于最新版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第7版)都不得不照顾民意:“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(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),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,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。”如袁行霈《中国文学史》:“此时,被压迫妇女的悲惨遭遇,使赵盼儿感同身受。”再如:“那天晚上,所有的观众都成了那个年轻人,都坐上了那条小船,因此都感同身受。”“别人伤心,你可能也会感到难过,这种感同身受很多人都有。”嚼字君记得,十几年前高中语文里,这些都是妥妥的病句,不过现如今按《现代汉语词典》,应该也不算错了。

空穴来风

另外一个著名例子就是“空穴来风”,最早出自于战国时楚国宋玉的《风赋》:“臣闻于师:枳句来巢,空穴来风。”意思是有了洞穴才进风。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。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。

而现在许多媒体用的时候,往往按自己的理解,认为这个成语是形容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(大概是想空的洞穴怎么会无缘无故来风?)。譬如:“姚明任篮协主席?不是空穴来风。”再如:“林志玲被曝六月与上海富豪完婚澄清:空穴来风。”广泛的误用使得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再一次作出修订,承认了后一种解释。结果现如今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并存,私以为有失规范。

类似的成语则是“差强人意”,本意是“大致令人满意”,误用者常用作“不能令人满意”。好在可能是字面更容易理解的缘故,还没有出现两种相反解释在规范中并存的矛盾。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234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