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成语接龙故事

“隔山打牛”成语的科学分析

昨天晚上闲着无聊,在网络上闲逛,又看到了闫女士隔山打牛的视频,虽然早已经看过了,重新又看了一遍,依然觉得特别有趣。

网络上对闫女士的批判,当然是铺天盖地的,虽然时隔多年,还是时不时的被拿出来,狠批一通。不过大家也无非是批评她弄虚作假,欺世盗名而已。

作为一个受过多年科学训练的理工科毕业生,我们当然不能学着别人一样,扯着脖子骂两声完事,我们必须抱着严肃的科学态度,从科学的角度,来对隔山打牛这件事情进行分析,并且科学地揭示出,徒弟们要如何科学的配合师父表演“隔山打牛”。

当然我们在进行研究之前,首先要定义清楚什么是隔山打牛。

什么是隔山打牛

隔山打牛,当然不是隔着一座山,去打击一头牛,我们所说的“隔山打牛”是指,在攻击一个目标的时候,不是直接的打击到目标的身上,而是隔着一个物体,通过该物体的传导,将力量传导到目标物体上,这样一种打击的方式,我们称之为“隔山打牛”。

对于视频中闫女士手舞足蹈,还没有碰到徒弟,徒弟就飞出去的“神迹”,由于看起来太神奇,不利于我们的分析,我们先放在一边,等到后面我们再分析。

另外,我想强调一下,那些认为自己可以不受物理规律限制,可以随意通过内气将人振飞的神功,由于本人没见过,不明原理,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。

隔山打牛的物理原理--碰撞原理。

隔山打牛这种形式可以简化成小球的碰撞。

小球弹性碰撞

假设攻击者为A,被攻击者为C,而中间的物体/人为B。

隔山打牛就是A碰击B,从而导致B再碰击C的一个过程。

根据动能公式:

动能公式

一个物体的动能等于其质量乘上速度的平方的二分之一。

因此,根据动能公式,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两个推论:

一个人在攻击另一个人时,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,速度越快,做的功越大,对对方的伤害也越大。这就是世界上所有技击术都讲究速度的原因。另外,根据动能公式,速度一定的情况下,质量和动能成正比,质量越大,动能越大,伤害也越大,所以,小个一般打不过大个。

好了,下面我们来讨论隔山打牛的这种情况,当A碰击B,再碰击C这种情况,根据动能守恒定律:

动能守恒公式

其中Ek表示动能,而e表示由于形变后造成的动能消耗。

在初始情况下,由于B和C站着不动,所以其动能为0,只有A发动攻击时有速度,其动能是不为零的。所以公式的左侧只有A的动能。

当碰撞发生后,三者一般情况下都会产生一定移动,从而有一定的速度,因此A的动能会有一部分传递到B、C,转变成B和C的动能,这些动能导致B和C的移动,但不会对B和C造成伤害。

但是,在碰撞过程中,A、B、C都可能有形变,因此各自会产生动能的消耗。

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,物体在受力的时候,物体的形变会非常好的吸收打击的力量,物体的形变越大,吸收能量的也越大,但这也意味着,受到的伤害也越大。大家只要想想撞车后的汽车就能明白了。

汽车碰撞变形吸收大量动能,牺牲“自己”,可以有效保护车内乘客

没弄明白?

没弄明白没关系,大家只要记住:A打击时的能量,一部分会传递给B、C,造成B、C的移动,不会造成伤害,但还有一部分会被A、B、C的形变而吸收,而造成伤害。(是的,A打别人的时候,自己也可能会受到伤害。)

因此,为了对C产生最大的伤害,理想情况下:

A、B、C碰撞后都不动A、B都不产生形变

这时候,A发动打击的所有动能,100%都转变成对C的伤害。这将对C的产生最大的伤害。

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

在现实中,上述条件是很难保证,实际上基本无法保证,尤其中间隔着个人,基本上消耗掉大量的动能,因此,隔山打牛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,甚至于没有一点效果,因此,隔山打牛一般只存在武侠小说中,在现实中很少见到。

最后,我们得出如下结论:

隔山打牛理论上是可行的在现实中,隔山打牛基本上不能对对手造成伤害,尤其是中间隔着个人的时候为什么闫女士的隔空打人是假的

闫女士最让人争议的表演就是,在没有接触到对方的情况下,随随便便的手舞足蹈一下,对手就飞出去了,有的甚至于又蹦又跳,久久不能停下,令人啧啧称奇。

但是这种看似神奇的东西并不神奇,我们只要设定“空气”为隔在中间的物体B,则这种情形就是我们上面讨论的一种小球碰撞模型。根据上面的动能守恒公式,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分析出被攻击的人受到伤害的情况。

我们知道空气的压缩比是非常大的,也就是形变很大,可以逼近无穷小。这时候B,也就是空气,所消耗的动能,就无限接近于A所做的动能,也就是说空气消耗了A发出的所有动能,因此这时候所能传到到C的动能基本为零。

在这种情况下,C不可能被打飞,甚至于基本上C都感觉不到一点点凉风。

也就是说在上述情况下,闫女士是不可能打动她的徒弟的。

徒弟如何配合师父表演隔山打牛

很多老师喜欢在大众场合下表演隔山打牛,一群徒弟一个推着另一个的后背,连成一串,老师推着最前面的徒弟,一发力,徒弟们一个串着一个,东倒西歪,场面震撼,极具表演性。作为一种表演,或者发力的展示,这种表演也是无可厚非的。

当然闫女士也在中央电视台记者面前表演过,不过视频表明,当时的表演是失败的。虽然试验了多次,依然没有成功。

失败的原因,我个人认为,是徒弟们没“配合好”。

根据我们上面对隔山打牛的分析知道,要想把师父的发出的力传导到每一个徒弟身上,那么每个徒弟要尽可能减少动能的消耗,这就要求每个徒弟,尽可能减少形变。

而减少形变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,把胳膊撑直,撑住,不要松懈、避免移位,更不要卸力。

当然,也别自己跳起来往后倒,看起来太假了。

好的配合应该是:当老师发力的时候,顺着老师发的力,自然而然的往后退,并在适当的时机,顺势倒下,方为妙。

在闫女士的那次表演中,她的几个徒弟显然没有做到上述要求,更有甚者,当闫女士发力的时候,有些徒弟竟敢试图卸力,弄得老师下不来台,这些徒弟,应该就地开革出山门。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95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